2019-12-02

【讀書心得】文青憂傷的 ‧ 寂寞博物館

書名:寂寞博物館:20段名畫旅程,收留你說不出口的憂傷
作者:謝哲青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1月初版



因為看了台灣的電視節目而認識謝哲青,今年初轉機桃園機場時,在小小的書店裡硬是買下幾本新書。這本書就是在寂寞下,買了一本來解讀憂傷的書。


斷斷續續看了好幾個月,有時候覺得真的是太憂傷了,不得不停下來換看別的書。藝術家都這麼憂傷嗎?文青都這麼地感時悲秋嗎?好多篇幅都讓我悄悄地呼應著,總覺得好像在自舔傷口一樣的悲情,卻又覺得居然有人可以這麼精準地描繪出藝術品背後的故事與心碎。
謝哲青的文化底蘊深髓精鍊,好多畫作我都曾親眼看過,但有了他的訴說,讓我重新有機會又解讀了一次作品。隨機把今年初去過的美國三大美術館之一的芝加哥藝術學院(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的照片抽出對照,馬上可以拉出三張書上提到的畫作(附在下文中)。其實還有更多作品都在許多美術館中見過,就不一一再從檔案中找了。




Nighthawks, 1942/ Edward Hopper

第一部    傾聽自己的聲音
1.    在這玻璃城市,我,和我自己——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
Three Men Walking II, 1949/ Alberto Gicometti
2.    無論是生命還是死亡,如此而已——卡拉瓦喬(Caravaggio) 
3.    當我凝望寂寞……
——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
4.    在黑暗中發光的玻璃酒杯——夏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
5.    將說不出口的想念,託付給冬雨——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
6.    恐怖,是最純粹的想像,無中生有的幻覺——愛德華.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
7.    背影,也能道盡萬語千言——赫默塞(Vilhelm Hammershøi)
Rue de Paris, temps de pluie, 1877/ Gustave Caillebotte






第二部    給人群中的每一個你
1.    看見動盪之後的寒愴——文生.梵谷(Vincent van Gogh)
2.    你知道,明天還是有希望的——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
3.    正因為曾經愛過——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
4.    傷心,就應該盡情哭泣——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5.    而那逝去的,也終將美麗——列維坦(Isaac Levitan)
6.    致,飄忽在苦惱裡的靈魂們——米雷(John Everett Millais)
7.    面具下,赤裸敏感的自我——法蘭茲.澤維爾.梅塞施密特(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
8.    努力去學習孤獨,也是一種,對自己的好——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

第三部    旅途中的靈犀交會
1,    看見生命真實的顏色——奧村土牛,
2.    透過美的洗滌,讓傷痛痊癒、讓軟弱堅強——尾形光琳
3.    失去,是令人不忍直視的巨大虛空——阿諾德.勃克林(Arnold Böcklin)
4.    在樂音與色彩的激情過後,窺探天堂——泰納(J.M.W. Turner)



===========
▪   文生梵谷:我對生命一無所求,唯一渴望的,只是奮力活出內在真實的自我而已,但究竟為什麼如此艱難呢?

▪   孟克的「吶喊」是他發自內心,無言的呼救、最沉痛的抗議。除了吶喊,生命沒有出口,也沒有被看見的可能,除了吶喊。

▪   也許,妳還找不到方法堅強,也許,妳還不知道怎麼勇敢,那麼與其將所有的辛酸放在心中,不如找個機會用力吶喊。或許,在聲嘶力竭之後,妳該慶幸,原來,我們還有力氣去恨,還有力氣去愛,還有信心,誠實面對太陽依舊昇起的明天。妳還是可以告訴自己:明天,是有希望的。

▪  或許,過了很久以後,芙烈達也明白了,所有的捨不得終會棄我們而去,在失去一切之後,剩下的,只有自己。

▪  每個人都有一雙手,放開對妳不好的他,對自己好一點,或許有一天,會有另一位珍惜妳的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朵拉告訴畢卡索:「你從來沒有愛過生活中的任何人,你也不懂如何去愛。」

▪  或許,在愛情裡沒有誰對誰錯,只有誰不愛誰了。但正因為他的「不愛」,才能對妳為所欲為、予取予求,與其在一段不屬於妳的關係中委曲求全,不如,學會放手。

▪  「行走的人」在前進的動態中,帶有薛西佛斯式的悲涼,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壯烈。過去的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從何而來,為何而走。但成年的我們,卻開始遺忘,開始不確定,開始迷惘,我們不知道往前去向何方?也不曉得終點落在何處?但別無選擇的你我,唯一還能做的,是靜下心,傾聽自己的聲音,凝聚每一分微小的能量,邁步向前,繼續尋找生命的出路,完成自己。

▪  沙特說過:「『他人』就是地獄,太在乎世界的結果,就是墜入自怨自艾的無間地獄。保持自己的孤獨,也就能維持自己的獨特性,穿越人世的荒涼。

▪  努力去學習孤獨,也是一種,對自己的好。



2019-07-22

血拼體重機..


美國強大電子商務龍頭Amazon每年開始在7月推Prime Day,
讓每個消費者都在這兩天享受到會員福利,
又或者是大打折的產品。
但其實現在每次我在黑色星期五之類的折扣季,
都沒有真的找到什麼"超需要"又"超便宜"的東西..

於是就在Prime Day第二天結束前一個小時,
我無聊拿起手機開始找有什麼可以買的,
對著M先生說:ㄟ..有什麼好買的..你說要幫我買個體重計的..
M:你自己看要什麼啊..買了我再拿錢給你
我:這些功能好多啊..我不知道要怎麼選...
M:你就看你自己想要什麼功能的啊...
我:我想要量起來會瘦的...
M:那你用現在那個不準的不就好了...
我:...也對... 
(因為現在那個量三次,三次都有可能不一樣...)

所以又省下一筆.. 



2019-04-10

【書摘】蔡康永的情商課 – 活得明白就算痛苦也自在


書名:蔡康永的情商課 ‧ 為你自己活一次
作者:蔡康永
出版社:如何出版
出版年:2018年11月

有些時候,天地冥冥之中會給你一些感應、一些人生幫助,你見過的人、說過的話、看過的書,都可能在某個時間點,成為重要的養分。

雖然蔡康永的書我買了幾本,但以前的都不知道到哪去了,「說話之道」雖然老感覺是本很普通的書,但每次要捐書的時候,我拿起來翻了翻,又會覺得很有道理然後捨不得丟掉。

這本書也是一樣,在網路上看到他出了書,請朋友幫忙買帶到日本給我再帶回美國,明明很想看但又捨不得翻開,明明開始看了,卻又推推拖拖想要慢慢看。然後一本書就這樣看了快兩個月,其間還看了別的書,真不曉得自己在拖什麼。

蔡康永的書就像他的節目一樣,很柔軟很輕鬆,不太為難自己,但淺淺的話裡,又有一點好像可以那麼「想一下」的道理。很多人喜歡看他的節目、看他的書,但看過就過了。我看書喜歡畫線,還要在筆記裡再打一遍,等於再看一遍重點,重新再喚醒自己:所謂的情緒商數(Emotional Intelligence以前人叫做EQ Emotional Quotient),就是要做自己、愛自己,先討自己喜歡,就會討人喜歡。

我們活在一個言行不一致的社會。叫你要做自己,卻又有強大的社會規範限制著你。你要是走偏一點不在「正常人」的軌道,馬上被人另眼相看,竊竊議論。叫你要了解自己,但卻不准你有情緒,也不必了解情緒。好像情緒是髒東西,唯有毫不帶感情的講事情,你才是對的。

不能否認的,我有很多情緒,很幸運的是,我一直都在學習,從傳播、從溝通、從心理、從戲劇、從電影、從小說、從連續劇。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我一直鑽牛角尖地去思考、去批判,在不斷地辨証思考下,我開始慢慢去打破我從小習來的框架。一直很努力地,去找到那個自己最舒服的位置。

蔡康永的書,就像他的人一樣,有辦法在五花十色的綜藝圈,穩穩地站著自己的位置。在一堆亂七八糟的明星故事中,找到一點點思考人生的真理。


==========


■ 有些人以為「討人喜歡」是情商很高的境界。很遺憾,如果討人喜歡,卻失去自己,那是情商最糟的狀況。情商的出發與歸宿,都必須是自己。舒服的做自己,是追求情商的最重要原因。

■  舒服做自己、舒緩建立情商的三個原則:「明白」、「剛剛好」、「慢慢來」。

■  如果我們認真想「做自己」,我們首先要真心的面對這件事,就是「我們的感覺」。我們對自己的各種感覺,習慣不觀察、不面對、不拿捏、不安置。我們忽略自己、背對自己,卻同時緣木求魚的想要做自己。如果我們開始學著面對我們的感覺、進而能夠恰當的拿捏我們的感覺,我們的內心一定會開始一步接一步的改變。

■  心理學家調查了憂鬱症患者接受心理治療的過程,意外的發現,這些患者並沒有減少憂鬱,只是變得能夠面對自己的憂鬱。

■  要開始對自己的感覺的第一步:練習關門。有時要選擇把內心的門關上,這是一種能力,說穿了,就是跟自己相處的能力。關上門,空間才會出現,這是要安放重要記憶與感情的地方。

■  所有努力要越活越明智的人,每個都是一路自問自答而成長的。

■  分身只要養成一個簡單的習慣,不斷的問我們這三個字:「為什麼?」我們的分身,適合在情緒的狂潮襲來時,冷靜而友善的問我們「為什麼」。表面看來沒進展,但事情會一步一步,變得不一樣。因為,心會改變。

■  要做好一個人,當然要能夠辨認當下的自己,正處於什麼樣的情緒,從而漸漸了解自己,然後一步一步的,具備安放情緒的能力。這就是情商。

■  認識自己的情緒,進而認識當下的自己,然後就能認識長久以來的自己。安頓好自己的情緒,安頓好當下的自己,然後才可能安頓好自己的人生。

■  當你一直困在悲傷中,不斷問著「為什麼」卻又始終得不到答案時,試著漸漸的每問一次「為什麼」,就多問一句「怎麼辦」,每多問一次「Why」,就多問一句「How」。

■  唯一負面的東西,是那個態度,那個「它們討厭,我們別理它們」的態度。正面或負面,樂觀或悲觀,那都只是我們看這件事的態度,不是這件事本身。生死之事,無關正負。

■  有些事與對錯無關,只看對你有什麼意義而已。

■  情緒不用分正面或負面,只有我們看待這些情緒的態度,有正負之分。我們能夠決定用什麼態度,這就使我們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了。

■  一個人,越能夠面對「失去」,就能活得越好。因為活著,就是不斷失去的過程。一路得到,一路失去。有辦法面對失去的人,會成長。沒辦法面對失去的人,可能就漸漸枯萎了。

■  「失去」能帶來震撼與啟發,而「得到」不能。

■  問「為什麼」,會一步一步邁向絕望;問「怎麼辦」,比較可能一步一步邁向希望。

■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情緒漫不經心,反而去信奉什麼「糊塗是福,認真就輸」這些敷衍自己的話,不是故意自誤嗎?敷衍自己,又能帶來什麼呢?

■  隧道盡頭,一定有光。就算沒有光,你也可以想像那個光。別問「為什麼要想像有光?」而是問:「怎麼想像那個光?」一旦你開始這樣問,有一天,你就能夠回答你自己。

■  能夠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才可能誠實的回答自己的題問。消化情緒須要採取有效的行動,而選擇有效行動的依據,是釐清自己的感受。

■  別給我們的情緒亂貼紅黑標籤,才談得上管理情緒。

■  如果漸漸不那麼討厭「害怕」的感覺,等到有一天面對重大的「恐懼」時,更能辨認這份恐懼當中隱藏的,到底是必須避開的危險,或者,是探索未知的機會。

■  「怒」這個字,上半邊是「奴」,下半邊是「心」。這個字的組成,就是一個最好的提醒:「怒」會使「心被奴役、被控制」。這是很大的代價。憤怒是很有力量的情緒,值得我們訓練自己,成為能駕馭怒氣的主人。

■  休息,是愉快的休息;而沮喪,是不愉快的休息......姑且接受這個說法吧。不然一直想,挺累的。

■  情境可以催眠個人,群眾可以感染個人,禮俗癟可以綁架個人,在這些狀況下,「刻奇」這樣的情緒都會出現。(刻奇:Kitsch- 媚俗、自媚、即討好自己、迎合自己)

■  對於我們的情緒,我們如果能認出它們的名字,而不要人云亦云的、錯誤的稱呼它們,我們就邁出了第一步,可以漸漸熟悉自己的各種情緒,知道它們由哪裡來,可以把它們放到哪裡去。

■  空虛感偶爾就是會飄然而至,在我們頭頂上盤旋,我們充其量只能趕走空虛感,但沒辦法讓它消失、永不出現。因為人生本來就有它空虛的一面。

■  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很多事,不是我們創造的,我們只是參與、只是成全。

■  沒有人能追求「所有的幸福」,這種東西不存在。只有一種東西,是「『我』的幸福」。

■  情商,是在追求我們情緒的平衡。社交禮儀的要求,與我們真正感受不一樣的時候,在當中找到平衡,我們才會平靜。

■  有的時候,所謂的社會,其實對我們沒什麼要求,但我們會自己給自己來個角色設定,向想像中的社會展示我們的存在。

■  想要「做自己」,最好能先「看見自己」。

■  我們有情緒要表達時,最好只針對某件事表達情緒,而不是對整個人宣判結論。

■  幸福只需要「人和」—與人和、與自己和。而且最奇妙的是,如果一個人能夠「與自己和」,就能「與別人和」。

■  成功的標準,沒辦法由我自己說了算。但幸福的標準,我們可以自己說了算。說穿了,幸福只建立在一件事情上,就是我們的感覺。

■  我們訓練情商,追求的是什麼?
    不是追求冷漠,而是追求冷靜;不是追求無情緒,而是追求恰如其分的情緒;不是扭曲自己去討人喜歡,而是因為做自己做得很自在,令身邊的人也放鬆了,而討人喜歡。

■  如果不知道饅頭是怎麼回事,怎麼做得成饅頭?如果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怎麼做得成自己?

■  這個所謂「原來的我」也是每秒都在變化,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意思。它應該是只一個狀態:在曾經活過的各種我當中,活得最自在的那個我。

■  我當然可以想要改變生活、改變世界,但我忽略了一件簡單的事:生活跟世界,都不是我一個人的。我照我的意思用力改變生活跟世界的時候,別人也正在照他們的意思,用力改變生活跟世界。

■  讓山是山,讓我們是自己。不是別人塑造的我們,而是我們塑造的自己。從我們的心開始,因為那最值得。







2019-04-08

【南南看新聞】Steph Curry 五代球鞋開發女生款


Steph Curry surprises 4th-grader who asked him why his shoe line wasn't sold to girls
(網頁有專題報導影片)

雖然去年底就聽說過這則新聞,但在婦女節看到這篇專題報導還是很感動,很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所謂的「開放心態」和勇於挑戰的「Why Not!?」。

這篇新聞大意是說,有一位柯瑞Steph Curry的粉絲小女孩萊莉Riley Morrison,有天突然發現偶像出新鞋款了,但她居然不能買,只是因為沒有賣她能穿的尺寸!在父親的鼓勵下,萊莉寫了封信給柯瑞,信是寄出去了,但她並不期望能獲得任何回應。沒想到柯瑞居然回覆了,並把萊莉的意見轉給運動鞋廠商Under Armour。在和Under Armour溝通後,決定設計柯瑞女童鞋!Under Armour和柯瑞邀請小女孩參與設計,並在3月8日國際婦女節這天公開新鞋款!

姑且不說這件事情背後的商機和行銷策略,我看到的是許多具有「開放心態」和好多個「Why Not!?」:

=> 小女孩買不到鞋,除了洩氣外,還想要寫信表達意見
=> 小女孩的父親不但沒阻止小女孩寫信,還協助她把信寄出去
=> 柯瑞看到信並認真的當作一回事,把意見轉呈給Under Armour
=> Under Armour收到意見後認真評估執行可能,而不是簡單以「沒市場、沒可能」打發

在上面列出的環節當中,缺一不可。但每個角色都以「開放心態」來面對這件事,再加上「為什麼不試試看」的想法,就打破了歷來NBA球星只出男鞋款、男鞋尺寸的刻板行銷。

其實我真心覺得女性在運動衣服行銷上真的是消費主力,我的勇士隊球衣外套帽子等衣物比Mr.M還多,而且每場看球還要配合天氣心情搭配不同衣物。更不用提逢年過節採購家人禮物,通常也是女性在主導。再看看現在所有女性衣物品牌,不約而同都有運動服系列,價格帶可以拉高至上百美元,消費者仍趨之若鶩。我最近終於走進某家檸檬品牌,一件繃緊緊的運動褲動輒七八十美金,但我真的不想在運動時間外穿出門亮相,怎麼算還是兩手空空走出店門。

話說回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還是「時機」。Timing對了最重要!這幾年女權運動蓬勃發展,雖然說就我所知Steph Curry一直都很協助推動女權發展,但是在這個Moment,時機就是商機!除了可以應用在女性產品上,環保商機也是很大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