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蔡康永的情商課2
作者:蔡康永出版:圓神出版
出版年月:2019年10月
不要問我為什麼書有折到.. 因為有小朋友訪問房間..所以就.. |
我想有看過蔡康永第一本「情商課」的,應該都還蠻喜歡的吧。我喜歡他講話很隨興(便)但還蠻有怪異道理的部分。看到「情商課2」出版訊息就想要買來看。但這本書有點像是進階本,但感覺面向很大。然後又覺得整本書裡串連的酒吧故事,很像他在電視上亂掰的,感覺有點佔版面。整本書感覺起來,沒有比第一本好看。
這次的「情商」偏重各種人際關係:交朋友或不交朋友,跟家人的互動,如何找朋友幫忙。整本書看下來,沒有明顯的脈絡,但的確,只要是人,就會有感覺情緒,就有人際關係。
我有朋友們對於交朋友、人際關係很討厭,我自己則是一直在學習,希望能"進步"。朋友來來去去,為了要確保在70歲時,不是只有一個伴,還有足夠的朋友打屁(打麻將就算了..因為我不會啊~),就算人在中年也還是要繼續認識新朋友。我以前也以為盡量不要麻煩別人。後來才覺悟,友情就是要有借有還才有情。我也是在過去兩年將友情的力量發揮到極大值,才能夠靠著他們一路走下來。
書也是可以看,但我看了好久有點累,終於看完。我覺得follow他的IG @kangyongcai 收到的訊息更直接有力。
==========
- 我們怎麼判斷一個人活得好不好?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看這個人活得有沒有選擇。可以選擇要或不要,我們的意志得以實現,我們可以感受到擁有選擇所帶來的幸福。
- 做自己的人,人際關係是這樣的:是由你來引導別人如何看待你,而不是你被迫接受別人的看待。是想要獨處的時候才獨處,而不是被迫一個人孤單。是恰如其分的理解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而不是照別人的意思而活。
- 如果你想要認識陌生人,可以懷抱這樣的小信念:「我們之間一定有關聯,只是你還沒發現而已。」
- 先有「關心」,才會有「關係」。
- 家人之間,本來就沒有一定會 互相了解的道理。孩子唯一能夠決定的,是自己心裡要怎麼看待這件事。
- 一旦被勒索,要討價環價。覺得被情感勒索時,談判的時刻也就來了。
- 想要跟任何人談判,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能夠分辨自己心中各種願望的輕重緩急。
- 在小事上滿足父母的期望,但在大事上父母造尊重我們的意願。
- 把別人對我們的期望,跟自己的願望畫分開來,這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第一步。
- 心理學家麥格羅Phil McGraw說過:「別人看待你的方式,是你教他們的。」
- 在追尋分寸感的時候,值得我們專注的,只有一件事:我與人之間,樹立什麼樣的界線,能令我平靜、自在、舒服。
- 我們的生活應該避免誤會,而不是一再製造誤會。即使我們不可能伶俐到去讀人的心,我們起碼可以在察覺別人的界線時,尊重那個界線,理解界線的後面,就是屬於對方的空間。一旦能有這樣的認知,我們也就成為了一個「明白」的人。
- 釐清分寸的五個態度:1. 主動,主動,主動 2. 不要就範,不要就範 3. 保持距離 4. 別被摸透 5. 轉移重點
- 美好的人際關係裡面,一定充滿了讓步妥協、互相遷就。
- 很多人認為人際關係是「身外之物」,不是的。你怎麼處理你每段重要的人際關係,完全決定於你的內心。人際關係沒有完美這種事,只有「剛剛好」。
- 懂得找人幫忙,是一種成長,能夠提升一級去完成超越自己能力的事。
- 讓人樂意幫你還促成友誼的四大秘訣:1. 先提出一個用膝蓋想也知道會被對方拒絕的過分要求。當對方果然拒絕之後,對方多少會心懷內疚,這時再提出不那麼過分的要求。2. 找人幫忙時,要讓對方覺得,他是獨一無二的無可替代的最佳人選。 3. 找人幫忙時,要讓對方覺得你提供了一個讓他施展抱負的機會。 4. 講究互惠的精神。
- 生命中遭遇的人,大部分都終究會在某一天退出我們的生命。那些具體的人走開了,但他驣會流下各種線索、各種痕跡,引導我們依循著去揭曉我們真心喜歡的事物。
- 如同所有的習慣,既然是一步一步養成的,也就可以倒過來,一步一步的解除。
- 嫉妒與自卑,被大多數人歸類為負面情緒,但情緒是中性的,能夠看到這種情緒的正面,它就是正面情緒;如果只能夠看到這種情緒的負面,它就成了負面情緒。操之在你,而不在它,你是它的主人。
- 減少壓力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手,放掉「事情非如此不可」的想法,你會發現可以放手的事很多,但最後會留下無論如何都放不掉的事,就是你活下去的理由。
- 動不動就用被動句,表示你不想為自己的選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