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5

【電影】資本主義+無良商人=令人心寒的速食遊戲 ‧ The Founder






片名:The Founder
中文:速食遊戲
演員:麥可·基頓(Michael Keaton,鳥人)、蘿拉·鄧 (Laura Dern,侏儸紀公園)
導演:約翰·李·漢考克(John Lee Hancock,攻其不備、大夢想家)
類型:傳記、歷史、劇情
片長:116分鐘
發行公司:溫斯坦影業 (The Weinstein Company,TWC) 
上映日期:2017年1月20日(美)、2017年1月7日(台)



做為跟著麥當勞一起長大的台灣小朋友,麥當勞跟好萊塢電影給我的啟迪應該算是同時進行的,讓我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深深為美國大眾文化著迷。甚至在大學以後出國旅行,也以「在不同的國家吃看看麥當勞有什麼不一樣」為一項人生功課。
我一直以為麥當勞是從芝加哥開始的
(沒想到跟KFC不在肯塔基州一樣)

到美國唸書後,雖然就在中西部,但是只有一次有機會去到芝加哥。去的時候,指定一定要去"參觀"麥當勞旗艦店-第一家「加盟」店。那個時候,我以為這就是第一家麥當勞,看到裡面滿滿的各種展覽品,還有世界各國第一家麥當勞的照片(當然也有台灣的!!),真的很興奮。不過直到看了這部片,才發現原來我一點也不了解麥當勞。

現在看回來照片,發現右下角的奶昔機器大有來頭!!
速食遊戲The Founder敘述52歲的餐廳設備(這次他賣的是奶昔機)推銷員克勞克(Ray Kroc,麥可基頓飾演),在速食店景氣低迷時獲得一份大量機器訂單,在好奇心驅使下,從密蘇里州(中西部)開車到南加州的聖伯納汀諾San Bernardino一瞧究竟。他發現該店與其他速食店經營模式不一樣,店外大排長龍,但人龍消化速度超快,點餐後餐點馬上就好了;餐點通通都包裝好,顧客可以拿了就走;餐點的品質一致、顧客消費經驗快速複製,每個家庭消費者都一幅和樂融融的景象,女性顧客吃漢堡像廣告畫面一樣閃閃發光。

雖然這在現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1950年代,這場景克勞克從來沒看過。在麥當勞兄弟之一迪克Dick McDonald帶領下,克勞克參觀店內極有效率的作業流程。在麥克Mac McDonald的解說下,克勞克了解的麥當勞兄弟的經營理念及堅持。在專程開車到鳳凰城看到閃閃發亮的黃色拱門形象店後,克勞克決定傾家蕩產都要說服麥當勞兄弟讓他獲得加盟管理權。

====以下有雷====

在瞞著老婆拿房子去抵押後,克勞克風風火火地在芝加哥近郊開始了第一家加盟店,並積極尋找加盟主投資。後來發現加盟對象應該找年輕、積極打拼的中產家庭夫婦,從此開始一帆風順,加盟遍布美國各州。甚至和加盟主的太太看對眼,最後休了沉默卻一直支持他的老婆,取了美嬌娘。

正當事業大展鴻圖之際,克勞克卻發現現金周轉不靈,在一名律師建議下,改變加盟合約,改以地產為主,租賃給加盟主,解決現金問題。志高意滿的克勞克再也不把和麥當勞兄弟的合約看在眼裡,開始自稱是「麥當勞餐廳創辦人」,處心積慮鑽取法律漏洞+砸錢不手軟+強取豪奪,最後迫使麥當勞兄弟放棄商標權,正式被踢出麥當勞速食店之外。克勞克更在麥當勞兄弟創始店對街建造新的麥當勞連鎖店,讓全美國第一家麥當勞面臨惡性競爭而不得不倒閉收場。

因為傳記電影,所以在敘事場景上很平順。麥可基頓表現可圈可點,從一開始失意但誠懇的推銷員,到後來意氣風發、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無良商人,在角色個性轉變上,可以看到很多著力的小細節。各配角也各司其職,連角色很平面的克勞克糟糠妻,讓Laura Dern都演得讓人同情。電影敘事完整平順,無可挑剔(或者是因為我對整個故事真的太震驚了!!)。

從故事本身看起,52歲的克雷克本身應該是個夢想家,公司經營不順,老婆也勸他不要再拼了,或在拓展加盟初期找銀行、朋友投資都被拒絕或取笑,可見他前半生應該都在試圖打拼事業,但都沒有成功。麥當勞兄弟著重在創新、效率,卻沒有克勞克的願景和野心。如果沒有他,麥當勞無法成為如此成功的跨國連鎖企業,也不會開創各種餐飲連鎖加盟體系。麥當勞兄弟被自己創立的產業掃地出門,雖然感覺很心酸,但是這也是資本主義運作下的現象。
原來這個醜醜的漢堡哥,才是真正的麥當勞啊~

麥當勞兄弟看的是商業,克勞克看到的是行銷。時值經濟大蕭條後15年,汽車普遍成為中產家庭必備交通工具,喜歡新、快速、方便是當時美國消費者的興趣。針對這點,麥當勞兄弟開創了新的經營模式,把員工列入生產基本流程。在電影中有一段,還可以看見當年麥當勞兄弟如何在網球場上規畫生產動線,絕對是那個年代的壯舉!

克勞克看見的利基則另有不同,在經濟大好的情況下,他看到的是大眾文化(Pop Culture)、美國精神(美國夢)、國家、宗教和家庭的共同價值及可型塑的商業價值。這也就是麥當勞在其他國家成為美國大眾文化帝國代表的原因。同時,因為全球100多個國家都有麥當勞,讓「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買一個大麥克的金額,成為每個國家貨幣匯率的非正式經濟指數。

電影裡面也點出,克勞克當初找加盟主的方向一開始是錯的,不應該找只想投資、不在乎產品價值的有錢人階級,而是找腳踏實地、夫妻兩人願意一起打拼的中產家庭。這也是型塑麥當勞成為中產階級消費族群市場的關鍵。在美國,你會聽到有一些有錢人是「麥當勞大王」,原來他們就是從加盟麥當勞發跡的。


現在才知道以前覺得醜的VI,
其實才是經典啊~
雖然明明就已經知道結局,但是在看電影的同時,還是很希望美國好萊塢電影典型的「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天譴」的公式可以用上。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在商場上,錙銖必較、運籌帷幄的人才能稱霸。

不過在經過一甲子後,麥當勞金黃色拱門形象已經失色。原本屬於中產階級的產品,在經過中產階層「布爾喬亞化」後,加上食品營養、健康議題普遍受到重視,美國的麥當勞如今落入以中低收入家庭為主、消費者缺乏食品營養認知的企業形象。或許在台灣還能夠藉由改變店內裝潢、販售產品提升形象,但美國已經太難以改變了。

來了美國以後,我還是很愛吃麥當勞,有時候太忙、太累、太懶,就會想去麥當勞買個套餐,吃包肥滋滋的薯條。但知道了這麼「邪惡」的故事後,可能每次想吃麥當勞的時候都會再冷靜思考一下了。

在搜尋電影資料時,意外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文章。"美國最古老的麥當勞"(←請按連結)還在LA,是第一家分店,在電影裡創始店因為克勞克刻意在對街開店導致惡性競爭倒閉。這篇文章"第一家麥當勞???"(←請按連結)介紹了麥當勞博物館(克勞克在伊利諾州開的第一家加盟店)和麥當勞旗艦店(在芝加哥市中心的Rock N Roll McDonald's)。



剛來到美國時,可以在美國看到台灣第一家麥當勞的照片,
真的覺得是「台灣之光」啊....
長大後看了記錄片「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算是第一次開始認真看待速食業的文化影響和黑暗面。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探討,是導演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k)發現兒童喜歡麥當勞,並非因為食物,而是「歡樂的印象」,玩具、遊樂設施、邊吃邊玩..等等。所以他說以後如果帶著小孩開車經過麥當勞,就要揍小孩幾下,讓他對麥當勞有負面印象。那時我真的也有認真考慮以後也要對小孩如此這般..哈哈..

當年在研究所唸書時,也特地把台灣麥當勞玩具行銷策略當作報告主題"Hello Kitty與促銷人生"(←請按連結)。我想台灣麥當勞真的開創了台灣贈品促銷的成功行銷模式。真是太可怕了。

順帶一提,當年我曾去過民生東路的全台第一家麥當勞,但最愛的永遠是西門町那個在四樓還有四人座的旋轉木馬的麥當當。在速食還不算是垃圾食物的年代,我唸的小學也曾和對面新開的麥當勞合作,讓小朋友在學校裡面就可以點購快樂兒童餐當午餐哩!我當然也曾經盧媽媽不要幫我帶便當,讓我中午買麥當勞.. 哈哈,真是快樂的兒童時光啊..


小宇宙燃燒指數:●●●●● (5 of 5)
英文官方FB:https://www.facebook.com/thefounderfilm/ 


#TheFounderMovie #McDonald's #速食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