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難以勸誡的勇氣
作者:熊仁謙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一個人的成功,一個人活出了自我,一個人的快樂,不是來自於他先天擁有什麼,而是他的後天選擇了什麼。而「做選擇」正是佛法告訴我們很重要的第一個價值取捨。
•當我們有一個認知,然後產生情緒,那這個認知到情緒的過程是什麼呢?以佛法術語來說,這個認知叫作「無明」,無明產生了情緒,也就是煩惱。這個情緒可以有兩種出口,一是持續累積,二是宣洩出來。……不要累積情緒,在情緒累積的當下,把它直接轉化為行為。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價值。傷害也能帶來養分。
•當一個生命體處在不同的形態時,他的感受、他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是不一樣的。
•佛法的核心概念就是「緣起」,意思就是任何事情都是因許多條件而產生。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只要湊齊讓它發生的條件即可。
•「我到底要什麼」是一個大哉問。另一個重點是多數人沒有好好思考過的,也就是「我不要什麼」‧當你知道你不要什麼的時候,你才能知道你要什麼。
•完成夢想,你需要的是放棄。
•遇到問題,當下的第一個反應不是恐懼,想的也不是「怎麼辦」,而是「我要怎麼解決」。
•在辯論的過程中,重點並不是要戰勝對方,而是透過對方的論證,進而發現自給的盲點。
•只有戰勝自己,才是我們能夠活出自我的唯一方式。而戰勝自己的方法,就是要去推翻舊有的恐懼、推翻舊有的自我設限。只有透過這樣的推翻自我,你才有辦法挖掘出更好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傾向性,這個傾向性可能是透過文化、背景、語言、學習等等後天的條件,構成我們對「我」的想像與認同,使得我們對事情有一些特定判斷。
•觀點的背後其實都跟情緒認知脫離不了關係,是情緒把我們跟所認知的世界連結在一起,我們所接受到的知識與訊息之所以會變成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因為我們經歷的某些事。
•你要對自己的觀點負責,不能自相矛盾,更不能鄉愿。
•當我說尊重自由時,我就得尊重別人也有罵我的自由。
•現代人面臨的一個難題是,我們往往略過了分析,任由情緒與想像主導我們的選擇。
•如果你的心態很明確,就算你走在一條看起來沒什麼前途的道路上,你也有辦法走出你想要走的道路。
•當人在同溫層之中,很多的概念會慢慢被堆疊起來,很多人以為自己做了選擇,但其實那只是「習慣」,而不是「選擇」。
•每次面對這些問題時,我總覺得大家關注的點有些狹隘。大家在意的往往都是事件,或某一個具體的選擇;但事實上,心態與目標遠比這些更重要。當我把問題回歸到本質上,確定自己做任何努力的動機,是為了探索、找出問題,而不是情緒化地和捍衛自己的意識型態時,那面對他人的「批評」時,就會有根本上的轉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