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4

【書摘】和好 ‧ 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 與自己的不安做朋友

書名:和好 ‧ 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Reconciliation- Healing the Inner Child

作者:一行禪師  Thich Nhat Hanh

譯者:汪橋

出版社:自由之丘文創事業/遠足文化事業

出版年:2019年6月二版八刷


做為一個愛好了解心理諮商,又開始學習佛法的念書人,這本書顯得很淺顯易懂,又很奇妙地將心理學和佛學結合起來。原本好像很玄的道理,用很簡單的說法闡釋出來。難怪佛法就像是哲學一樣,可以一直從頭開始學,但是年紀經歷還有反覆不同的學法,可以讓人找到適合自己的認知。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其實去年開始上「菩提道次第廣論」,想說反正我本來就是個不認真的佛教徒,趁這個人生瓶頸時刻來學一下人生道理也不為過。上了課總是強調要有「正知正念」,講起來是沒錯,但到底怎麼做卻很沒頭緒。看這本書時,才打開就懂了,「正念」就是對自己保持覺察,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走路的時候就知道我們是在走路,就好好走;呼吸時就關注在自己的呼吸,一吸一吐,不正是「冥想」最重要的事嗎?

內在小孩也是很早就知道的心理論述,但經過一些人生的歷練後,我也慢慢可以去察覺為什麼我會有這些無法控制的情緒,一戳就破的生氣,是因為我從來沒有好好去照顧好我自己的內在小孩,沒有「愛自己」去給自己的內在小孩更多調整、安撫和鼓勵。

雖然看了有感,但這些練習都還需要花上時間。人生很長,現在花點時間把自己照顧好才是值得的事。

==========

願我學習以理解與愛的眼睛看待自己 
願我從憤怒、傷痛、恐懼與焦慮中解脫
願我能夠辨識與接觸內在喜悅與幸福的種子
願我能夠活得清新、安穩與自在
  • 無法察覺即是無明
  • 要培養正念的能量,我們需要對自己進行的所有活動保持覺察,真正地存在於自己所做的事情之中。無論是喝茶或開車,都保持正念。當我們行走時,覺察自己在行走;當我們呼吸時,覺察自己在呼吸。
  • 憤怒不是敵人。正念和憤怒都是我們自己。
  • 只要覺察自己的呼吸,都能培養正念的能量,在我們之內的正念種子就會更強壯。在正念的種子之內,有「定」的種子,有了這兩種能量,我們就能從痛苦中得到解脫。
  • 正念的第一個功能是覺知而不對抗。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候停下來,然後覺察內在小孩的存在。一旦覺察到自己的內在小孩,正念的第二個功能就是擁抱他。我們不再和自己的情緒對抗,而是好好照顧自己。覺知和擁抱內在小孩後,正念的第三個功能是舒緩和減輕難熬的情緒。
  • 我們的思想是我們的語言和行為的基礎,我們傳遞思想、語言以及行為—總的來說就是我們的「業」。
  • 我所做的(業)是我唯一所有。我無法逃離我的行為(業)的後果。我的行為(業)是我立足之地。
  • 每個人多少都會有身體或者心理的疾病,最佳的療癒方法是由停止一切開始,然後全然地活在當下。
  • 事實是,傷害我們的那個人也遭受很多痛苦,而且不懂得處理自己的強烈情緒。覺知地呼氣吸氣,生起正念的能量,我們因而能夠得到智慧處理自己的痛苦、得到慈悲處理其他人的痛苦。
  • 以正念步行,我們的步伐不再是為了達到目的地的工具。每一步就是一個目的。方法與目的沒有分別。沒有道路通往幸福,幸福就是道。沒有道路通往開悟,開悟就是道。

  • 我們迴避內在小孩,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害怕痛苦。這是由於在藏識和意識之間,存在著心識的一個部分,稱為末那識(manas),引導著我們追求快樂、逃避痛苦。
  • 末那識有多個傾向。第一,它總是追求愉悅;第二,它嘗試逃離痛苦;第三,它忽視追求愉悅的危險;第四,它會忽視痛苦的好處;第五,忽視中道;第六,總是嘗試佔住、擁有以及把持所有它注意到並想得到的東西。
  • 痛苦有它的存在價值。每個人都需要藉著一些痛苦的磨練,得以成長、理解,同時培養仁慈、快樂及幸福。痛苦時常以強烈的情緒表達自己,迫使我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受以及行動。如果我們辨認出是什麼餵養著自己的痛苦,就可以切斷這種養分的源頭。
  • 我們應該做的是與內在小孩對話。我們邀請他熟習當下這一刻的生命。安住在當下是修習,是訓練。

  • 我們達到了某種程度的覺醒,但其他人未必能夠做到,因為它不知道如何辨認與處理痛苦,不知道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他受苦,令自己與身邊的人受苦。當我們看到他內在的痛苦與他的處境,慈悲在我們之內生起。當慈悲生起,憤怒就轉化了。我們的行為不再以懲罰為目的,因為我們不再憤怒。
  • 有四個元素構成真愛,也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