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告別菜尾世代:大膽向世界遞履歷,我在哈佛體系的觀察
作者:Y.C. Hung
出版社:悅知文化 ∕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2017年12月
最近網路上出現很多年輕寫手,毫不忌憚地大談自己的見解,不過有些見地偏頗,下筆過度狂妄,讓有些社團甚至把這些網站的文章全歸類為農場文章。有天突然看到作者的一篇文章「年近30有對象卻不想結婚好奇怪?一個7年級生的觀察:台灣人焦慮太多,美國人只擔心有沒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筆觸不同引起了我的興趣,就請家人人肉快遞這本熱騰騰的新書。
作者Y.C. Hung雖然年輕,但帶著謙卑的心和不斷批判思考的態度,寫下我們這群在美台灣人生活的爭扎、對人生的反思。書本前半段是作者的出國動機和個人經歷,後半段開展為在美國生活的態度,以及轉過頭來反觀台灣的現象。Y.C. Hung用了真摯的筆調,寫出了很多我們想說卻說不出的話來。我很佩服他來美短短兩年,觀察入微卻又不忘自我反省的書寫。讓我這個慢慢成為老一輩的旅美台人,回想起當初的熱情與堅持。
或許就是台灣家長或一般人的心態,我曾經也訴說過在美國生活不是件簡單的事,家人朋友通常是心疼地說「那不然就回來吧」,又或者是揶揄地認為「這是你自找的」。但是,只有自己知道,是回不去了。在終於學習獨立之後,怎麼可能再回台灣享受依賴;在了解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空間之後,怎麼可能回台灣任人魚肉擺佈;在跨出舒適圈之後,只想著如何更能挑戰自己、往未知的人生前進。真的,很想回台灣,但是,真的回不去了。
■ 對未來缺乏想像力這件事,或許不能完全怪在台灣的學生身上—如果你從來沒有看過別人成為什麼,便很難去想像自己可以成為什麼。
■ 或許,我們都應該學會的是,先把夢想的餅畫大一點,再大一點,畫好之後,再慢慢地吃掉它。
■ 不論身在世界各處,誰不希望明天的自己會更好?但重點是要如何培養出那個更好的自己?
■ 身處於美國社會裡,做為一個小小螺絲釘與沒有身分的外國人,為了要取得下一年的工作簽證,我心裡總是很清楚:「我必須要比美國人更努力地工作,才能得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 也因為在美國生活過,我才徹底明白「努力活下去」是什麼意思,因為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比過往花上十倍的力氣哪。
--------------------------------------------------------------------------
■ 如果你連自己國家的意識形態都無法清楚表達,又怎麼能為台灣在國際上發聲?你必須要認清楚自己是怎麼看待台灣這塊土地的、你又希望外人如何透過你來認識台灣。
■ 這個身在美國覺得是局外人,人不在台灣卻覺得自己是台灣社會的局內人,大概就是所謂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
■ 大部分的人對於生活的安排,就只是想著下班後可以去哪裡品嚐美食、周末可以去哪兒逛街、年休時去哪個國家玩。
■ 是否因為受到「小確幸」的影響?似乎整個社會氛圍隱約有種「比爽」的價值觀。
■ 如果整個社會的知識份子與非知識份子在下班後只想著美食與旅遊,那麼,我們的國家又該如何前進?
■ 這個「成長」,來自於我每天使用非母語的語言、每天努力融入另一個族群的文化、每天拼了命的去學習全新的思考模式,然後在空閒時間,好好看著離家半個地球遠的當地風景。
■ 在旅行途中,大部分的時間是快樂的,然後,在當地生活是酸甜苦辣並存,甚至是長時間的苦悶。
■ 擁有「世界觀」讓我對「與自己不一樣的人」更加寬容。
■ 像是那些說「台灣是鬼島」的人們,對於目前現況總有著難以平息的怨氣,卻也提不出解決困境的方法。找不到情續的出口,也落入難以解套的循環之中。
--------------------------------------------------------------------------
■ 我們對如此靠近、轉角的貧困視而不見,卻願意花錢到另一個國家「體驗貧窮」。這就像許多前輩說的「台灣近,美國近」。
■ 很多人對於「做好事」的定義是有做就好。然而做善事,不是心存善意就好。
■ 經濟學家海耶克的名言:「通往地獄的道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 因為擁有善意後,還需要思考「善意」可以如何發揮,才能真正達到行善的目的。
■ 不是打著善意的招牌,就不用檢討;也不是打著善意的名號,做任何事都是對的、合理的。
■ 法默醫師:「很多時候,我們就只是『給窮人爛貨(Cheap shit to the poor) 』,然後就覺得自己幫助到他們了。」
■ 做好事的人,內心往往要比一般人更柔軟與敏感才是。
--------------------------------------------------------------------------
■ 仔細想想,這一切的「美好經驗」應該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假如沒有當初跨出舒適圈、大膽跨進未知,現在的我根本不會擁有這些人生經驗。」
■ 朋友曾經跟我說過,美國夢藉由媒體往全世界擴散「有努力就會有收穫」的價值觀。但我的一位美籍友人卻這麼告訴我,他覺得美國人是用一種更極端的方式來看待美國夢,而美國夢有個更隱微的涵義—為了達到人生目標,必須要加倍努力,而這個「努力」即使要有所犧牲,也沒有關係。
■ 不論你身在世界何地,理想與熱情都會有被現實磨平的一天,當你因為看透而失去了原有的熱情,沒關係,人生很長,你總會找到下一個值得燃燒熱情的事物。」
■ 名廚江振誠曾經表示:「熱情燒完之後剩下什麼,那才是精髓,才是你會不會走下去的重點。」
■ 不要害怕去世界闖一闖,因為台灣是你的「安全網」。
--------------------------------------------------------------------------
■ 台灣現在呈現很極端的兩種現象—能出去的都不回去,導致台灣的Brian drain(人才外流)很嚴重;但出不來的,不止心態上不想出來,可能經濟上也不允許,或者,就是一味地仇外。弔詭的是,在海外的台灣人都感受到國家的處境艱難但國內人民卻幾乎無感,對於各國人才大量地在國際流通,翻起了多大的巨變,衝擊感受也不大。
■ 一個海外人才,要的不是食物、交通而已,他們要的是職涯的前景,要的是薪資、待遇、假期、與同事之間的腦力激盪。突然想起學長說的「情感綁架」完全在這個「為什麼要回台灣的理由」玩笑之中,充分體現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